利津黄河大坝:旅游新地标背后的故事
利津黄河大坝,作为黄河下游的一个重要地标,不仅承载着生态保护的重任,更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旅游目的地。本文将揭开利津黄河大坝成为旅游新地标背后的故事。
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结合
利津县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,以建设沿黄生态长廊为抓手,统筹推进生态修复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。在黄河滩区,利津县采取“乔灌草”相结合的绿化模式,大力开展植树造林,构建起多树种、多层次的黄河生态防护林带。这种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,使得利津黄河大坝成为了游客心中的绿色天堂。
利津黄河大堤的蜕变
初春时节,漫步在利津黄河大堤,放眼望去,滩区披上了绿装,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新香气。市民刘新洋表示:“我现在早上有时候上这来散散步,呼吸呼吸新鲜空气,身体感觉很清爽,周末的时候,带着孩子或者家里人,上这里来野炊或者放风筝,感觉很惬意。”
生态旅游与绿色产业的兴起
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,利津县还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,大力发展生态旅游、休闲农业等绿色产业。例如,利津县依托七龙河田园综合体项目,打造农旅融合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,逐步打造成为集社区居住、乡村旅游、现代农业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模式。
黄河文化体验廊道
利津黄河大坝不仅是生态旅游的胜地,更是黄河文化体验的重要场所。利津县依托黄河资源,谋划文旅融合产业,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,打响利津旅游品牌,讲好黄河故事。
利津县沿黄入海生态旅游公路
近年来,利津县沿黄入海生态旅游公路获评省级荣誉,该路段为黄河大堤张滩险工至万亩荷塘段,全程33.76公里。此路段颇具黄河特色文化,将带动东津渡教育康养度假区、黄河外滩、黄河书屋、王庄险工、老街长巷等特色文旅景点发展,促进沿线产业发展。
沿黄非遗带火假日游
山东东营市利津县整合各类文化旅游资源,各景区迎来客流高峰。在约25公里处的盐窝镇南岭村,有一条沿街打造的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。假日期间,黄河非遗大集实行常态化开放,利津水煎包、刘氏布偶、黄氏酒坊等80余项具有代表性的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展览展示,还有黄河锣鼓、老扬琴等非遗演出。
结语
利津黄河大坝从一个生态保护的前沿阵地,逐渐蜕变为旅游新地标。其背后,是利津县在生态保护、旅游发展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。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,利津黄河大坝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