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和浩特的白塔,又称万部华严经塔,是这座城市的历史象征和文化标志。它不仅是地理坐标,更是呼和浩特悠远绵长的历史文化记忆的载体。以下是关于呼和浩特白塔的详细介绍,包括其历史背景、建筑特色以及背后的传奇故事。
一、历史背景
公元十世纪初叶,契丹兴起建辽。当时呼和浩特地区属于辽西京道丰州管辖。其故城遗址在今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,周围约四点五公里,大部分淤埋地下,只有东南面遗留部分城墙和废墟。
在故城的西北角上,有一座建于辽圣宗时(982-1031年)的古塔,名为万部华严经塔。这是辽代丰州城遗留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建筑物,也是我国现存辽塔中最精美的一座。
二、建筑特色
白塔高55.6米,为砖木混合结构。底部塔座大部分埋于地下,由须弥座、栏眉、莲花台三层组成,朵朵莲花,线条优美,形象逼真。顶部塔刹由刹杆串联着宝瓶、宝盖和相轮,分别代表着功德圆满、佛法无边和十三层佛天的极乐世界。
塔身共有七层,每层廊檐均有雕刻精美的图案和雕塑。其中,第一层南面有塔门,篆书石刻“万部华严经塔”方额,嵌于塔门的门楣上。
三、传奇故事
- 白塔与金鸡传说
相传,在白塔的顶端,住着一只全身长着金色羽毛的大公鸡。它每天总是第一个打鸣,随后才是附近村落的公鸡报晓,人们便开始一天全新的生活。
然而,有一年,一个外地的阴阳先生路过这里,发现了白塔上的金鸡,心生贪念。他利用无根草和露水作为诱饵,试图捕捉金鸡。幸运的是,一个村民及时发现并阻止了阴阳先生的企图,金鸡得以逃脱。
- 白塔与丰州城
丰州城始建于辽代,金、元沿用后废于元末明初战乱。丰州故城东西宽1100米,南北长1200米,城中有十字大街,划为4个坊区。白塔所在的寺庙,辽代时期的名称已经找不到了,但金代重修后,寺庙的名字是大明寺,元代时期改名为宣教寺。
四、呼和浩特新八景
2000年以后,呼和浩特新八景评选时,白塔太阳神光依然在列,足以说明白塔在呼和浩特的地位。
如今,白塔已成为呼和浩特的重要地标,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。虽然白塔无法登顶,但通过参观其外观和了解其背后的故事,足以让人感受到这座千年古塔的独特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