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昌驷马桥,一座承载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的桥梁,静静地横跨在丰山溪上,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,诉说着千年的故事。这座桥不仅连接着两岸的山水,更是古今交融的见证。
一、驷马桥的历史渊源
驷马桥,原名通驷,始建于南宋乾道二年(1167年),是闽西有文字记载最古老的桥梁之一。据《上杭县志·桥梁·古桥》记载,驷马桥横跨山溪,是古代上杭、武平的主要通道。明永乐九年(1411年),周永定率族人捐资重建,费银1840锭,桥面上架屋,立祠祭佛,并在桥西筑路,桥东置地建房,专人看管。明成化十年(1474年),知县肖宏派人督工重建,桥上立40根石柱,造屋9间。隆庆六年(1572年),周姓族人募款重修桥面砌以石板。民国20年(1931年),桥上亭阁为一场暴风雨所毁,但桥梁依旧无损。
二、驷马桥的建筑特色
驷马桥全用长条石干砌而成,长31米,跨径5.2米,桥高5.6米,桥面宽7.5米。桥台基础用大松原木埋没至水面,至今松木完好无损。桥上建筑精致,风景优美,来往行人乐留憩息,赋诗对歌,人称“驷马樵歌”,为杭城八景之一。
三、驷马桥的文化价值
驷马桥不仅是交通要道,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。历史上,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。如明知名诗人郝凤升有诗云:“相如当年题驷马,志气胸中尽卑下。此方自古多文豪,岂甘蹈袭他人者。”
四、驷马桥的现代传承
随着时代的发展,驷马桥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修复。如今,驷马桥已成为上杭县的一张文化名片,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。同时,驷马桥也成为了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。
五、结语
平昌驷马桥,这座古韵与现代完美交融的桥梁,见证了历史的变迁,承载着文化的传承。它不仅是连接两岸的纽带,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。让我们共同探寻驷马桥的故事,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