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安老县衙,位于海南岛东北部的定安县,是一座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群。它不仅是海南现存较完整的古代县治城垣,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在这座古衙中,历史与现代的交融,让人在探寻中感受到时光的流转与文化的传承。
定安老县衙的历史渊源
定安老县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距今已有650余年。据光绪《定安县志》记载,定安故城筹建于明成化二年(1466年),实际动工为明正德八年(1513年),1519年建成。故城环绕县衙而建,城内街巷交错,由东门街、西门街、北门街、中南门街4条主要街区构成,呈广“字形状,联通故城东西南北城门,城外挖有壕堑。
定安老县衙为当年的知县吴至善创建,至清康熙年间,定安衙署沿中轴线有大门三间、仪门五间、戒石坊、正堂五间、二堂五间、三堂五间、内宅五间等建筑,另有鉴坊、亭阁、轩仓、吏舍、祠馆、禁狱等围绕中轴线分布。后因战乱,仅保留下来二堂建筑。海南解放后,定安县委、县人民法院曾在此办公。
定安老县衙的建筑特色
定安老县衙的建筑风格为四合院式布局,坐北朝南,占地面积约17亩。其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大门三间:大门为三间,两侧有八字墙,门上悬挂“定安县衙”牌匾,气势恢宏。
仪门五间:仪门位于大门之后,为五间,是官员出入的礼仪之门,平常不开,重大庆典或新县令上任才开。
戒石坊:戒石坊位于仪门至大堂中央,是一座三门四柱的石质牌坊,其作用是警示官员,要爱护百姓,不要做贪官污吏。
正堂:正堂是知县公开审理案犯的地方,堂内设有法桌、法凳等审判用具。
二堂、三堂:二堂、三堂是官员办公的地方,内设有官员的办公室、会议室等。
定安老县衙的保护与利用
近年来,定安县政府高度重视定安老县衙的保护与利用工作。2011年,考古队发现了定安老县衙正堂遗址,2015年,该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经各级人民政府投资,修建了大门、仪门、戒石坊、正堂、二堂、三堂(内宅)、东西厢房等建筑,总占地面积11333平方米的定安明清县衙得以复原,并向访客开放。
在保护与利用过程中,定安县政府注重将古衙与现代文化相结合,打造了“古衙戏韵·非遗拾萃”等一系列文化活动,让游客在欣赏古建筑的同时,感受定安的非遗文化。
定安老县衙的旅游价值
定安老县衙作为海南现存较完整的古代县治城垣,具有较高的历史、艺术和科学价值。它不仅是研究明清时期海南地方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,也是了解定安历史的重要窗口。
此外,定安老县衙还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。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古建筑的魅力,了解定安的历史文化,体验定安的非遗文化,度过一段难忘的历史与现代交融之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