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,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,每一个地名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。在这里,我们可以找到许多隐藏在地名背后的故事,它们如同历史的碎片,串联起武汉千百年来的风华。
弹夹巷、鲍家巷、南岸嘴、集家嘴
这些看似普通的地名,却蕴含着一段段动人的历史。据《汉口丛谈》记载,明嘉靖元年(1552年),世子朱厚燠从钟祥出发,经此赴北京继承皇位,因此后人把皇帝经过的这个渡口称为“接驾嘴”。后来,因这里码头多作转运粮食之用,改称“集家嘴”。而“南岸嘴”和“鲍家巷”等地名,则因谐音被误传,并沿用至今。
卓刀泉的传说
相传三国时期,蜀国大将关羽曾驻兵于武昌伏虎山麓一带。当时部队缺乏饮水,关羽就用青龙偃月刀“卓”(“凿”的谐音,方言)成一眼泉,因此,“卓刀泉”就成了这个地方的名字。
广埠屯的由来
明太祖时,要求诸王护卫军屯田护卫;明成祖时更是要求发展农业生产。楚王积极响应,他命令驻扎在东门外交通孔道口的护卫军置屯耕戍。明太祖时赐给诸王的仓库名称都以“广”字开头,楚王的仓库名“广埠”,因而护卫军屯垦之地就称为“广埠屯”。
兰陵路的由来
现今兰陵路一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俄租界,战后收回时将带有俄国色彩的街道统一改名。曾以任两湖巡检使兼湖北督军和省长的萧耀南的郡望(某姓世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之意)定名。萧姓的郡望为浙江兰陵,故称兰陵路。
武汉何以又称“江城”
唐代大诗人李白在《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》中云:“黄鹤楼上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。”所谓“江城”,乃指武昌,后沿称武汉为“江城”。
“六渡桥”的民间传说
传说现六渡桥一带为水洼之地,一老人的独生儿子在此不慎失足落水,老人遂募捐修桥,募到六斗米,并带动其他人捐钱捐物,很快修好了桥,故名“六斗桥”,即为现今的六渡桥。
汉阳的由来
隋文帝开皇九年(589年),在沔州下置汉津县。隋炀帝大业元年(605年),因该地位于汉水之北面,依山南水北”为阳之意,改汉津县为汉阳县,从这时开始,汉阳这一地名开始出现。
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,只是武汉众多历史碎片中的一小部分。通过这些故事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,感受其独特的文化底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