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
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传统校园的功能和形象正在发生着变革。一些学校开始尝试将校园改造成旅游景区,不仅提升了校园的利用率,也为周边社区带来了新的活力。本文将深入探讨小学改造为旅游景区的案例,分析其背后的旅游奇迹。
案例一:六合文旅集团盘活资源打造研学度假目的地
背景
位于六合区冶山街道的冶山矿小研学实践基地,前身是一所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的矿小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口流动,矿小因生源减少而闲置多年。六合文旅集团进驻后,决定将其改造成研学度假目的地。
改造过程
- 房屋加固、墙体整治、路面硬化:历经一年多的时间,矿小焕然一新,分为启梦学堂、梦回少年、梦想乐园、寄梦物语和筑梦空间等板块。
- 特色主题研学:主打自然与地质科普研学、非遗研学、趣味研学,结合怀旧体验、自然科普、多主题教育和社会服务等内容。
成果
冶山矿小研学实践基地成为集沉浸体验、科普研学、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特色休闲旅游目的地,并于当年6月入选第六批南京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。
案例二:青云谱区打造“会呼吸的自然课堂”
背景
青云谱区教育体育局创新构建自然科学教育生态圈,通过微改造校园空间、微课程开发、微项目实践,融入学科教学、融入劳动教育、融入社区服务等三微三融工程。
改造过程
- 校园微改造:搭建校园微湿地生态系统、打造湿地保护教育基地、举办生态知识竞赛、建设湿地鸟类知识栏等。
- 开发特色课程:《一花一叶一世界》《万鸟齐翔竞自由》等。
成果
校园成为自然科学教育的生动课堂,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习,培养生态文明意识。
案例三:北京部分中小学校“爆改”围墙
背景
海淀区多所学校临街的围墙变成了铁艺围栏、镂空墙或安装了透光玻璃,拓展校外步行交通空间,与行人分享校园内美景。
改造过程
- 拆除砖墙,建设透视墙:将原有挡土墙向后退让,同时在围墙顶端装上透明的有机玻璃。
- 增设休闲座椅:为来往接送孩子的家长、社区的居民提供便利。
成果
校园成为区域新地标,融入社区、城市的新典范,提高了群众幸福指数。
总结
校园改造为旅游景区,不仅提升了校园的利用率,也为周边社区带来了新的活力。通过创新改造,校园可以成为研学、自然教育、社区交流等多个领域的平台,为人们提供更多元的体验和收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