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
灯角楼,这座位于黔南州瓮安县平定营镇的古戏楼,不仅是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,更是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地标。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,灯角楼以其独特的魅力,成为了旅游新发现的热点。本文将深入探讨灯角楼的历史渊源、文化内涵以及它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。
灯角楼的历史渊源
灯角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,它见证了灯夹戏这一地方剧种的兴衰。灯夹戏,作为一种独特的剧种,通过演绎尊老爱幼、崇善尚美的故事,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由于演出场所年久失修、传承经费不足、排练条件简陋等问题,灯夹戏曾一度陷入传承危机。
文旅融合中的灯角楼
2024年,瓮安县检察院部署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行动,对灯夹戏的重要演出场所中山阁进行了走访排查。发现中山阁年久失修、损坏严重,存在较大安全隐患。为此,瓮安县检察院依法向该县文旅局、平定营镇政府发出检察建议,督促其履行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职责。
修缮与保护
收到检察建议后,该县文旅局、平定营镇政府高度重视,立即展开整改。他们拨付40万元资金修缮中山阁,安装消防设施,消除安全隐患,并重新规划配置专门的排练、道具服饰放置场所。此外,还为灯夹戏传承人每年拨付4000元经费用于开展授徒活动,将灯夹戏融入县级文艺汇演,为其传承、展演提供平台。
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
修缮的不仅是戏台,更是文化传承的根基。随着演出条件的改善和传播平台的拓展,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这项非遗的传承行列。灯夹戏团队已发展至46人,并开展了12次灯夹戏进校园活动。今年春节期间,灯夹戏演出26场,吸引了大量游客打卡,有力推动了当地的文旅产业发展。
旅游新发现
灯角楼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,成为了旅游新发现的热点。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灯夹戏的精彩演出,感受古戏楼的古韵遗风,体验侗族大歌、蜡染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。灯角楼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,也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结论
灯角楼作为一座古戏楼,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更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。通过修缮和保护,灯角楼成为了旅游新发现的热点,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在未来的发展中,灯角楼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。